当前位置:首页 / 学习 / 正文

四人赛:3月13日:新题 最新挑战答题

  • 2024-03-16 11:37:04
  • 群主
  • 713

感谢!

1.补全《礼记?礼运》句子: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户外而不闭,是谓____。

A.小康
B.大同

2.补全《礼记?学记》句子:独学而无____,则孤陋而寡闻。

A.师
B.友

3.补全《礼记?中庸》句子:凡事____则立,不____则废。

A.谋 谋
B.预 预

4.补全《礼记?大学》句子:人莫知____,莫知其苗之硕。

A.其土之沃
B.其子之恶

5.补全《礼记?中庸》句子: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____近乎勇。

A.知耻
B.仗义

6.补全《礼记?学记》句子:学然后知不足,____然后知困。

A.行
B.教

7.补全《礼记?曲礼》句子:爱而知其____,憎而知其____。

A.恶 善
B.善 恶

8.补全《礼记?儒行》句子:苟利____,不求富贵。

A.于人
B.国家

9.补全《礼记?大学》句子: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____。

A.格物
B.止于至善

10.补全《礼记?大学》句子: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____也。

A.独
B.行

11.补全《礼记?大学》句子:____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

A.知耻
B.知止

12.补全《礼记?学记》句子: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____,不知道。

A.教
B.学

13.补全《礼记?大学》句子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____。

A.至善
B.至美

14.补全《礼记?哀公问》句子:政者,____也。君为正,则百姓从政矣。君之所为,百姓之所从也。

A.正
B.为

15.补全《礼记?曲礼》句子:____而让,敦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。

A.博闻强识
B.博学多才

16.补全《礼记?礼运》句子: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____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

A.家
B.公

17.“和为贵”即以和谐为贵,为____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原则。后泛指人与人之间、团体与团体之间、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、和睦、和平、融洽的关系状态。

A.法家
B.儒家

18.我国古籍《尚书?禹贡》中将中国划分为九州,分别是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。“九州”作为行政区划在历史上____真正实行过。

A.没有
B.有

19.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意为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强加给别人。这是____所提倡的“恕道”,即推己及人的原则。它是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重要原则。

A.孔子
B.老子

20.春秋末年至秦代逐渐形成了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。春秋战国时期,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置郡或县,当时郡县之间____统属关系。

A.没有
B.有

21.中华思想文化中,“辞尚体要”这一术语体现了中国文化推崇的“____”传统。

A.崇古
B.尚简

22.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、物候、气候三方面的变化。下列节气的命名,反映季节变化的是____。

A.立冬
B.芒种

23.“尽忠报国”意为竭尽忠诚,报效国家,亦作“精忠报国”。唐初编撰的《周书》《北史》已见“尽忠报国”一语。这一词语还与南宋抗金名将____相关联。

A.岳飞
B.韩世忠

24.我国古代____主张“法不阿贵”,即治理国家应该不分贵贱亲疏,一切依据法律规定而予以奖惩。

A.法家
B.儒家

25.“科举”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选用官吏的制度。____大业元年正式开科取士。

A.隋炀帝
B.隋文帝

26.“法与时变,礼与俗化”指国家的制度和法令随时代而改变,社会的礼义随风俗而变化。它是《周易》“与时偕行”这一思想的发挥,也蕴含____所倡导的“民本”思想。

A.儒家
B.阴阳家

27.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通常均匀分布于每月,月首的叫“节”,月中的叫“气”,每三年会出现有“节”无“气”或有“气”无“节”的情况,这时需设____进行调节。

A.闰月
B.平月

28.战国时期,产生了以商鞅、韩非子为代表的____学说。

A.法家
B.墨家

29.我国古代,“都”指国都,是国君处理政事及所居的城邑。“都”与“邑”的区别是:有宗庙(陈列祖先和前代君主牌位)的城叫做“____”;没有宗庙的叫做“____”。

A.邑 都
B.都 邑

30.“当仁不让”指面对正义之事,主动担当,不推让。“仁”本指仁德,是____的最高理念,泛指一切应该做的事情,即符合道义、正义的事情。

A.孔子
B.韩非子

31.古代中国疆域以内被称为“海内”或“四海之内”。古人认为中国的疆域四周环海,各依方位称“东海”“南海”“西海”和“北海”,合称“四海”。“海内”即指“四海”所环绕的疆土,它隐含着古人以海为界的国土意识,是____文明的反映。

A.农耕
B.海洋

32.我国古人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农事活动,从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用于指导农耕的补充历法。根据____一年内在黄道的位置变化以及地面相应发生的气候、物候变化情况,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,每一段起始于一个节气,分列于十二个月,这就是二十四节气。

A.太阳
B.月亮

33.“集思广益”指汇集众人的思考与智慧,广泛吸取有益意见,以获得更好的效果,最早由三国时期的____提出。

A.曹操
B.诸葛亮

34.在古代中国,家庭、家族、国家都是依据血缘、宗法关系构建起来的,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家国同构”。____

A.错误
B.正确

35.“大医精诚”指的是伟大的医者既有精湛的医术,又有一心济世的情怀。这是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《____》中阐述的医者理念,它从业务和道德两方面概括了中华医学精神,是科学精神和人道精神的有机统一。

A.千金要方
B.金匮要略

36.长城也称“万里长城”,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,现今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、众志成城、坚不可摧的一种文化象征。____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。

A.清
B.明

37.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指奉行道义,支持的人就多;违背道义,支持的人就少。它是中华“____”思想与“文明”精神的具体体现。

A.德政
B.法政

38.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所追求的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,其核心是对待名利的态度。____

A.正确
B.错误

39.中华思想文化中,“____”指的是儒家理想中的天下一家、人人平等、友爱互助的太平盛世。

A.小康
B.大同

40.在古代中国,“法”和“礼”都是对人行为的规范:“礼”(礼教)旨在扬善,“法”(刑罚)旨在惩恶。____

A.错误
B.正确

41.中华思想文化中,“大道至简”的“大道”指的是自然、社会的普遍法则以及人们对待自然、治理社会的根本原则。____

A.正确
B.错误

42.西汉董仲舒选择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统一的思想,他提出“大同”之说,推重国家思想与法度的统一。____

A.正确
B.错误

相关文章